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世界最资讯丨机械基础课程范文

来源:文秘帮 发布时间:2023-06-27 18:23:28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 改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简介

1.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大,且理论概念性极强,这门课程是与实际生产能力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具有应用性强、实际能力强的特点。就目前而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测量技术、金属切销原理等几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并精练而成的。

2.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目的。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机械和加工制造过程的一种基本理论培养,并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成为拥有过硬的理论文化知识和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双重才能。

二、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过于陈旧

机械制造基础课在课堂的教学中所教学的内容及整个教学体系都过于陈旧。教学方法仍然是采用一种直接灌输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有学生的一个知识获取量,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果。

(二)实际能力的操作培养课程过少

由于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时给予学生的实践课程过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实际能力培养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取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及素质,使用创新式教育

1.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创新。这种教学的内容创新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任课的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及新应用,并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及创新,与社会科技的发展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主能力强的学生。

2.有能力的教师应该能让每个学生结合现有的机械制造的基础课,对其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机械产品,了解这一门课程可靠性、经济适用性及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动手能力,适当的让学生尝试设计并创造新的机械产品。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加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设置课程的体系时,应该将一些内容老旧及重复的课程做删除或适当的减少处理。对一些新颖的知识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及加强,增加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最新知识。比如计算机辅的制造内容等,让学生可以对这些现代化工业的生产所运用的新方法及面临的新问题有所了解。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不单是整个教育业所需要的,对于理论性强的机械制造基础课而言则更加的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设备来传授知识,例如使用录像、PPT、电视、计算机科技手段等。

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来说,所涉及的知识很多是具有实操性的,如果只凭教师以点对面的形式教育,许多学生会很难明白其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相关的机械制造的操作、编程和维护等环节无法很好的领会。这样就需要使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教学,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的一种直观性来增加学生的记忆。比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文本、图像等利用多媒体设备影像直射出来,这样可以代替原来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挂图、粉笔等。因为使用多媒体的课件教学,不单是直观性强,而且非常方便生动,可以非常形像的展现其机械复杂的制造过程。

(四)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并灵活使用

1.机械制造基础课虽是以理论为主的一门课程,但也不能只是单一的对理论的学习,而应该注意到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实际能力培养的方面。将各种教学方法配合并灵活使用,如示例演练法、参观教学法等各样的直观性教学。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这门课程精髓的了解。

2.使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讨论或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模拟出各种类型的教学,以练习及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对一些较为模糊的概念及时的做出点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及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3.适当增加设计的实际动手能力环节。教师可以增加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给每位或每组学生发一或二张的零件图纸,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看懂并理解图样,一步一步地完成材料的选择及加工工艺的规程,通过这种综合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最重要的,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其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对考核的方法进行改革,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

一般的考核包含两部分内容,总成绩占一部分,其余的是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及实验成绩等。对于考核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加大实践的考核,将课本的内容原原本本转换成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有真正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保证原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应当对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新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地的进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科学生。

参考文献:

[1]范敏.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2009(24).

[2]吴冬敏,邵剑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2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落实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保障。高等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高地,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在面临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目前高教界正在积极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主要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组成。以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依然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主要原因:①多媒体图文并茂,动画、视频丰富;②教师备课相对容易,但这也忽视了多媒体重难点不突出的弊端,学生短时无法接受大量的信息。在教学方法上忽视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为任务,其设计对象仍为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概因减速器设计理论成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而且减速器中齿轮、轴、轴承等零件的设计恰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从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看,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对减速器认识也仅是“听说”,特别是结构设计时完全依靠指导书中例图,没有自己设计思路;②学生对力学、图学等先修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绘图质量不高;③教学模式单一,设计任务相同仅设计数据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交流与协作,个别学生抄袭别人资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融合实验实践内容于理论教学、引入工程实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①研究常用机构的机构组成、运动特点、设计方法等;②研究一般条件下通用零部件的类型、作用、设计计算方法。实际教学中对第一部分内容注重于机构结构分析内容、图解法内容和单个机构而不是机械系统的介绍;对第二部分内容仍将机械零件分成:常用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机械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机械支承(轴、轴承)、其它零部件(机座、箱体)几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缺少一定的联系,知识点比较零散。为此,应融合实验、实践内容于理论教学,在课程教学之初就提出机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设计机械”,以两种典型的机器——四冲程内燃机和机械传动装置——减速器为例,介绍内燃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特点,从而提出内燃机的机构组成包括三大机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它们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从机械制造的角度介绍减速器的零件组成:齿轮、轴、轴承、螺栓、箱体等,从而引出课程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对教材的内容根据授课专业的不同进行适当取舍,由于我校的一些近机类专业如材料、安全工程等专业力学、金工实习等先修课程开设的不足,在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中若一味地讲解受力分析,学生势必难以接受,应抛开推导过程而重点强调应用。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把学生引到工程问题的现场,借助于多媒体的情景再现,首先让学生用工程语言描述工作过程,其次让学生提出工程问题并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知识应用的成就感。

3.2重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基于减速器应用的广泛性、教学示范效果的典型性、设计方法的成熟性,减速器设计仍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熟练程度的最好的载体。但应该改变以往在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时就给出设计方案的作法,而是仅给出工作机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参数,对原动机、传动装置由学生自己选定。由于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十分缺乏,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不会应用于工程实际,因此将减速器拆装测绘综合实验安排在课程设计任务下达之后进行。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减速的功用、结构组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有直接的帮助。实验结束之后,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提出的几种不同设计方案,比较各方案中各传动装置的形式及布置的先后顺序并确定出最优方案。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有提出自己设计思路的机会,通过交流发言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之初就积极参与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在以往指导教师分配给学生的数据不同,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但由于现代信息的发达,网络上只要提供数据就可以提供设计过程,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的“信手拈来”。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数量将其分成5~6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一组数据所算得的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应该是一致的,而在传动比分配时各级传动比又可以是不同的。学生一边计算一边交流,不仅了解了其他人的设计思路,发现自身问题也可随时解决。

3.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学生最关心的必然是课程考核成绩,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必须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如果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将受挫。随着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能力要求的全面性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就日渐显现出来,一方面教师教学中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时又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方法与机械类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已不相适应。在我校,机械设计基础的总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课堂表现、作业、实验)占30%。近年来针对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的比重仍较小,且平时成绩的组成仍比较简单,缺少行之有效的评价内容体系。应以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适当增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并寻求可以定量化考核的评价内容。因此可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到40%,增加课堂讨论发言、创新机构设计、大作业等环节,其占总成绩比例为10%,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设计能力,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4结束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各高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相继进行了改革,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计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措施的实施收到了大量有益的效果。将继续按照制定的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完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体系。

作者:陈国辉 杨松华 宋胜伟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敏.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0-22+42.

[2]田君,韩立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1):100-104.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43-02

机械基础作为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及近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该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机械设计知识、先进设计技能和创新设计能力尤为重要。但是通过调研,在课程学完后,学生对产品的设计思路、方案确定、结构确定、零件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不明确,不具备系统设计产品的思路能力,且不熟悉所学的一系列知识点如何运用。同时从我院学生参加了两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发现,学生对具体实际设计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差。这种现状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制约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1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

1.1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实用性强的特点,且内容繁杂、各章节间即自成独立体系又相互关联。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若在课堂上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感觉枯燥且难以理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下降。因此,将项目化教学中引入课堂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让教师的作用由以传道为主转变为以解惑为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起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

1.2 项目设计

该课程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所有项目都依托于一个完整的典型机器,强调机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由具体机器构建的真实情境中去分析每一个项目,这样可以使多种机构和零部件的零散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根传动有关的联轴器、轴、轴承、齿轮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项目。该项目集合了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根据各教学内容它又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即联轴器的选择、齿轮及轮系的设计、轴及轴系零件的设计、支撑部件的选择等。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在子项目中所学的知识,完成总项目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并树立自信心。

2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包含了机械零件和机械原理两大部分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中将各部分内容按章节的形式介绍,这样虽然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各内容间的关联性不理想。又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对机械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其结果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并不能将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因此,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从工程实际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如在介绍轮系知识时,介绍轮系的基础知识后,增加减速器、变速箱等轮系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同时,还应附带介绍实例中轴系所涉及到的轴、齿轮、键等各个零件的功能,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能力。

另外,该课程中存在较多的公式、概念,因此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公式时会存在较强的厌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强调对知识的应用,简化公式的计算,淡化理论的推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及原则即可,重在对结果的应用。

3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习吃力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门课程,会使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将本课程生动、直观、轻松地呈现给学生,以期达到应有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手段的主流,它可以表达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用语言和粉笔难于描述清楚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以实现图形美观,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效率等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各种机械零件在实际中的应用,各种机器、机构、部件和零件的内部机构及零部件的装配和工作过程,增加学生对机械结构的感性认识。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开设一些应用型实验,如联轴器拆装实训、减速器拆装实训、内燃机拆装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实训等,另外还可以增加到工厂参观实习,通过这些实训实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形成工程意识和职业能力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4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部分是一种检查学习效果的有效形式,而对实用性较强的知识部分则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们认为该课程应该从三个方面考核学生:第一,学生职业素质,如学习态度、求实精神、吃苦耐劳、自我激励等;第二,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的掌握程度学;第三,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考核是可根据学生对每个模块的完成情况,实训课题的整体完成情况给分,再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等,以及学期末的笔试成绩等,综合起来作为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查方式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每个学生的课程能力掌握情况。

5 结语

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符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在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 姜韶华,吴宁,杨俊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3):43-44.

[2] 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1-33.

[3] 张晶莹,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11(8):69-70.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1直观教学法

传统的抽象的说教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将知识关键点讲得通透。而直观教学法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图文并茂、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让知识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和领会。例如,在讲到机械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材料时,可以将铸铁块、铜块、尼龙棒等材料的实物或模型进行对照;讲到测量部分时,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测量器材如圆孔塞规、卡板、量块等等进行实物或模型展示。总而言之,对于一些小型的机械基础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或模型展示等诸多直观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

1.2现场参观教学法

随着国家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近些年学校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毕竟有许多大型的机械器件只有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才会有,学校的机械加工等设备还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型现代化机械生产设备的认知水平,可以与企业联系安排一次参观教学,让学生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够观察识别到的大型机械设备如大型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机床、龙门铣床等进行一次集中的现场观摩,直观地学习各种机械设备的运作、加工流程和方法等。通过现场参观,学生会对各种机械设备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课程讲授的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1.3多媒体形象教学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而机械基础课程学时较少,要学习的内容多,一两次的现场参观学习并不能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可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图形、图像、模型、动画和录像等材料通过软件组合到一起,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化教学办公的主流趋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复杂机械的构造、生产和制作过程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化,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难以讲解和理解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改变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2.1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授机械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外,还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机械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工具。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实行全天候开放,使学生随学随用。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改革考核和辅导方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学习方式

一方面,教师要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督促学生认真深入地参与到机械课程学习中去。目前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仍是以笔试为主,按照期末考试的成绩论高低,这样的考核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分为期末考试成绩、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四部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较大一些。而且,期末考试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针对平时作业、课堂作业和实验结果,另一部分则针对更加专业的专业课知识。这样,只有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这三部分都参与进来的学生才能有机会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平时多努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及突袭考试等现象的出现,新的考核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2.3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1)建设学习资源丰富的教学与实践中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知,收集各种机械设计产品对学生进行实例展示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有效地发挥出来,给学生亲手实验的条件,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加强学生对各种机械认知系列的实验,提高对机械内部系统结构的认知和识别能力,这是学习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基础。其次,加强对机械性能综合性测试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际体会让学生对各种机械工作能力和可靠性等参数有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机械分析和研究的实际能力。最后,加强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新设计思想通过制作实物或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机会,提高学生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模式;典型工作过程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点主要是:普通教育是“以知识为导向”,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并无实质区别,均按学科体系设置,讲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这与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即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差甚远。

当代机械专业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行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模式

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等8门课程,均是理论课。一般第一学期开设机械制图、公差配合;第二学期开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三学期开设工程力学和机械制造工艺。机械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分学科设置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重知识传授。课程体系陈旧,三个学期才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节奏缓慢,教学效率低。同时,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学完了一门课后,不知道学习这门课有何意义,在日后的工作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效果好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如果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那么,理论课程就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重应试教育、轻实用性现行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仍偏重于应试教育,未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应试教育具有选拔性和淘汰性,而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因此,机械专业现行基础课程设置模式必须改革。

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新型课程设置模式

在技术与工作高度融合的时代,人们的认识以整体化的形式进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机械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机器设备。新型课程模型就以减速器为载体,按照由简至难的顺序让学生学习减速器的拆装、绘制、测量、材料选择、校核等一系列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与技能集成的教学过程。具体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

新型机械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模式的特点

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零件机械性能分析与测绘》是学生通过“工作”来学习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就是以减速器为载体,通过完成减速器中各种零部件的绘制、分析、检测等任务,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到更高一级的发展阶段。同时,轴、轴承、键、螺栓、齿轮、箱体等相应工作情境构成了一个由易到难的工作和学习过程。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行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上,特别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公差与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理论性强的课堂上,学生睡觉、聊天、玩手机等现象比比皆是。问学生原因,回答大致为:听不懂;不想听;不感兴趣;不知学这些有什么用……在现实中,对实践活动感兴趣的人,比对纯粹理论感兴趣的人多得多。再加上多数职校学生是理论学习的“失败者”,对理论学习形成了恐惧和厌恶心理,如果再让他们整天在教室里学习理论,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课程,让他们尽快进入职业角色,通过减速器的拆装、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测量、检测、校核等工作过程的学习,边练边学、边学边练,则能激发他们潜藏已久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出学习动机;同时,通过实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进而激发其理论学习的动机。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学科体系是由一门一门的基础课程组合而成的,为并行体系;而行动体系一体化课程是由一个一个的项目组合而成,为串行体系。《零件机械性能分析与测绘》这门课,就是按照典型工作过程展开的课程,其学习分别通过若干个学习任务来完成,每个任务均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或个人动手实践直接掌握实践知识。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又使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变成内在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之时,又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从而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加,同时又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将提高很多,理解也更深。以减速器为工作载体的《零件机械性能分析与测绘》课程由学科体系的三个学期、8门课改革为现在的7个学习情境、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零件机械性能分析与测绘》课中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工作过程,是一个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的过程,如图2所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传统课程主要呈现显性知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而这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零件机械性能分析与测绘》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工作中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小组的讨论与合作,使学生学会与人的沟通与协作。项目教学也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静.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组织模式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7,(52).

[2]李秋娟,吴岱.论机电类专业开设机械制图的差异[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7).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宇,陈李翔,赵志群,等.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6篇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或近机类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为根本,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改进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达到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的有效成果。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应用型技术;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根据高等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面向具有适应社会企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更应注重本课程的设计性和实用性,即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机械设计的实践能力。以此为培养目标,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讨。

1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是由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精缩而成,教科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用来介绍不同机构的工作原理,但主要以二维图的形式为主,二维图不够直观,对刚刚学习专业课的同学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比如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直接讲内燃机的结构,由于学生没见过实物导致听起来会迷茫,甚至会有一部分机械制图薄弱的学生无法读懂机构的工作原理图[1]。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慢慢的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2课堂教学的改革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学的改革分为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两个部分:2.1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具有实践性强和教学内容多的特点,部分章节知识点难度大且较繁琐,用口头表达的形式难以叙述清晰,往往会出现教师讲的大汗淋漓口干舌燥,而学生依然懵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首先是在课堂上使用教学手段的革新,如将挂图、模型及实物等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实现两者互动,以学生为本,教师带着问题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要达到“精讲多练、分析讨论、加强自学”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模式。2.2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知识和机械设计感性认识的缺乏,不能很好的将所学到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不会应用在实际工程上,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多结合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来讲授不同机构的原理和应用,这也高度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以实用性为主,讲解上更加突出课程在工程应用上的重要性[2]。案例:在讲解连接章节中螺栓连接时,用已发事件来强调用螺栓进行连接时没有控制好预紧力造成脱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列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在日本那霸机场降落时由于螺栓的脱落刺穿了油箱引发大火[3],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螺栓连接预紧力的印象。在讲授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时,列举工厂内在吊装床身时,吊环的螺栓强度不够导致断裂,致人伤亡的惨案,来强调强度校核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工程上的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更加形象具体,可以使学生牢记相关知识、掌握其原理,达到了良好效果。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是理论分多于实践分,学生只要会一些计算方法或硬背一些公式就会取得好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与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初衷相隔甚远。因此,改进当下考核办法是大势所趋。革新后的考核方式贯穿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想象的能力,可以以个人名义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套机械设计项目。此环节与设计开发性实验相辅相成,包括模型的建立、运行的模拟、方案的优化及进一步的验证等,总结成实验报告并提交,这个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此种考核方案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了实践能力,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初衷得以实现,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夯实基础。

4结论

根据高校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本,提高当代应用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宋永石 王涛 明浩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可桢,程光蕴,李仲,钱瑞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1-33.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7篇

在教学机械设计基础时,要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差异及认知水平等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心里有数,搜集和组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把需要完成的知识点分解成基础性知识与提高性知识,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基础性知识传授给全部学生,在此基础上,将提高性知识传授给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

二、因需施教,优化教学内容

技工教育需要传授理论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职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工教育中的理论教学应以够用和必需为前提,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校内与校外实习。为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对于理论性强以及实践中较少利用的内容,如静平衡、变位齿轮等知识删去不讲;对于以前学过的内容少讲;对于实践常用的知识,如带传动设计、螺纹链接、齿轮设计、轴的结构设计、轴承拆装等内容应该多讲与精讲。总之,技工教学中要以应用为目标,够用为度,以概念与应用为重点组织教学。

三、区别对待,分层教学

新学期开始,学生对新学年的激情比较高,上课比较认真。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在开学后3周左右学习的层次性就会表现出来,这时还用“一刀切”的教学法,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好的情况。为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使用“分合相接”法:“合”指的是集中讲授与归纳,“分”指的是分类指导与练习。其中,集体讲授面向全班同学,分类指导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学习一般的学生,集中归纳起着点睛作用,使学习有困难以及成绩一般的学生加强理解,分类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学习不同层次安排识记、理解、简单应用与综合应用四个层次的课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难易程度的练习可做,这些练习可尽量选择实践性强的题目,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设备种类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比如四杆机构以及齿轮等,仅仅依靠老师口述,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三维动画,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感性认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机械工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感性认识。学院学生除了在机电机械专业实验室内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外,还可到学院内的实习工厂进行实习,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真正内涵。比如,为了完成“曲柄摇杆机构”和“急回特性”原理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内观看牛头刨床机构的运行情况,从而加深对“曲柄摇杆机构”运行原理的认识,在观看牛头刨床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到加工过程中存在进刀慢、退刀快的情况,就能很容易理解“急回特性”原理。

六、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技工院校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也不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建立了学期考核、平时考核与任务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期考核综合学生期中考试分数与期末考试分数,平时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与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任务考核指的是课堂练习与课堂表现等情况。其中学期考核分值占最终考核分值的60%,平时考核和任务考核分值占最终考核分值40%,因此在平时考核和任务考核中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8篇

考试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现行高校考试制度存在考试目的重评价轻反馈、考试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查、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等弊端,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依托,建立多元考试模式,并提出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实物设计,进而转化为产品的设计理念,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实践,该考试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达到了通过考试反馈和指导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目的;考试形式;阶段考试;机械实物设计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考试能够监测教学效果、调节教学过程、掌握教学平衡,衡量是否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等。考试已成为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李丽等人探讨了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出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运用“考试”+“实验”+“项目设计”的方式[1]。张忠福讨论了高等学校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改革,提出了考试工作应做好3个转变,即由注重书本知识考核到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由闭卷考试向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转变,由注重期末一次性考试向注重全过程考核的转变[2]。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依托,延续了李丽、张忠福等人的改革思路,建立多元考试模式,并提出不仅要进行机构设计,还要将机构设计转化为实物,转化为产品,进而转化为生产力的新理念。

一、存在问题

(一)重评价、轻反馈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导向、诊断、反馈、评价、区分、预测、激励等功能[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现行考试模式突出了期末试卷成绩的价值功能,部分教师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期末试卷考试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核。有些教师不能领会考试的导向、诊断和反馈功能。很少有人通过考试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重新评估、重新认识,也很少有人通过考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内容多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导致学生机械地记笔记、背笔记,即使试卷成绩较高,实际上并没有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只不过是死记硬背而已。因此,这种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短时记忆能力,不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不能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会误导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4-5]。

(三)形式单一,缺少灵活性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弹性。机械设计基础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部分内容,课程内容较多,需要考查的知识点量大。期末试卷多分为A、B卷,A、B卷试题不能有相同的题目,加之考试时间有限,一套试卷无法囊括该课程教学大纲所有的知识点,试题覆盖面窄,并且多注重理论知识,很难通过一套试卷实现对学生全面合理的评价。机械设计基础涉及大量的机构设计内容,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很难完成完整的机构设计题目。因此,通过单一的试卷考试无法考查学生的综合机构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另外,课程各章节的考试题型大多模式化,缺少灵活性。每个学生作为个体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兴趣点各有不同,同一套试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

二、改革方案

建立了“平时”+“阶段考试”+“期末考试”+“机械实物设计”+“答辩”的考试新模式。平时成绩占20%,阶段考试成绩占10%,机械实物设计成绩占20%,答辩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一)加强对平时学习的激励与考核

平时成绩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其中作业占5分,课堂表现占10分,出勤占5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独立完成、准确率高、格式规范的学生成绩高,独立完成但准确率稍差的学生成绩较高,抄袭、作业不规范的学生成绩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避免抄袭现象;课堂表现分则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加分和减分。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设置一些问题[6],学生主动要求回答,并且回答正确,每次加1分。旷课、迟到、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每次扣0.5~1分。迟到现象,每次扣0.5分。综上,平时总成绩不超过20分。通过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激励与考核,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阶段考试”加大过程考核力度

无论哪门课程,各章节之间都存在一定联系,同时都有各自的独立性。通过单个章节的阶段考试可以考察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试结果又可以引导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所调整和侧重,对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从而对教师教学具有反馈和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中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把考试作为学习的终点,而是把考试作为再学习的起点,进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扩大期末试题覆盖面,实现合理评价

期末考试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分值为100分,最后汇总成绩时,期末考试成绩乘以40%。为公平起见,提出扩大试题覆盖面、增加题量的想法,为避免与有限的考试时间相冲突,提出在试卷中给出部分选作的题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另外,命题要突出能力的考核,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此相应的评分标准要更为人性化,改变以往的评分标准的单一性。

(四)通过机械实物设计环节,培养综合设计、实践动手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涉及各种类型机构的设计,如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设计等。在考核内容中设置了机械实物设计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构设计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由教师给出所设计机械需要完成的动作及执行动作构件的运动规律,学生自主选择机构的类型和材料,做出符合要求的实物。根据完成情况,教师给出机械实物设计成绩。挑选完成较好的作品,对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联系感兴趣的企业,做成产品,进而可以转化成生产力。该环节既能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兴趣,考查学生综合机构设计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将理论转化成实物,由抽象转变为直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通过答辩培养语言表达、反应能力

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安排一次答辩,随机提出与课程相关的至少3个题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出答辩的分数。答辩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评价更公平合理,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三、实践效果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多元考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平时考核的环节激发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与教师间形成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约束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阶段考试环节,使学生及时找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大有改善。教师也能够根据阶段考试成绩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法,将知识更为有效地传递给学生。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丰富了考查的内容,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机械实物设计环节比较感兴趣,设计出的实物机构形式各异,大多实现了预期的功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都很满意,很有成就感。实物设计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机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多元考试模式的实施,既考查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对基础知识运用,实现了对学生综合水平的合理评价。

四、结语

考试改革实现了考核形式多元化、考试内容丰富化、考试过程阶段化、考试题目可选化,考查内容能力化、理论设计实物化,达到了对学生合理评价、以考试反馈和促进教学、以考试指导学生再学习,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孙岩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丽,王国勋,宋小艳.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149-152.

[2]张忠福.试论高等学校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改革[J].天津电大学报,2010,14(3):43-47.

[3]叶志军.提升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水平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7-28.

[4]王晓岚,刘恩权.高校考试改革的原则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4(5):131-132.

[5]李秀莲,周金宇,何庆,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机械原理”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12):83-86.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专业;基础课

我们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就是“上课讲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为教师所教授的单线知识。而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学生从直线单向式的从教师处接受知识转向从学生、生活、教

师三角双向式的多渠道接受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依照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中职类学生在中级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规定了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自2011年,机械专业基础课从教材到教学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从最初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简单组合的《四合一》,到现在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液压传动》《金属切削与机床》等我们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有效融合,《机械常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包含了中职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任务模块的形式呈现。

各任务之间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互联系,学生就可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现在我以其中的一个任务项目《组装铣床模型》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实施:

一、播放铣床的结构分解及组装视频

展示铣床在实际加工中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进行相关的提问引导,用这种影像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相互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了学习引导任务;小组交流讨论后,将本组对学材中引导问题的答案填写在卡片上并在白板上张贴。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解答。这也是一个交流和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学习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构建并展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团队学习和动手)埋下伏笔。

三、给学生分发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确定组装计划

任务书如下:

四、学生根据任务书,进行组装铣床模型

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答疑和激励。这也是一个实施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组装铣床模型,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动手实施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更为有效,进一步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五、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组装的成果

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

教师点评:包括对组装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对学生自评、互评的点评。(我们的评价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在班内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六、在展示后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反馈

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对本组张贴区内的张贴小条进行调整,对先前知识意义理解不准确、不完善的内容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最后教师移动卡片,给出正确答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和反馈。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师生双方共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本次课的全部学习目标,评价的结果为形成性成绩的组成部分。

七、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与知识的扩展

对于组装不完善或组装失败的学生,通过对成果展示的观摩、

教师的总结于课后完善制作,让学生养成持续改进的好习惯。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

A类:教材配套练习题

B类:教师编制的提高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不同,作业的层次选择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根据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进给方向的异同,扩展到铣削的特点。

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以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

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

这一案例中还涉及铣刀的材质和性能要求,与我们《机械常识》中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任务相联系,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衔接。除了知识的融合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这一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掌控和指导,课后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及知识的扩展。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教师的自我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直线单向式的教学,而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彼此沟通。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也将得到良好的培养。只有这样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都得到培养的,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

时代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机械基础课程范文第10篇

一、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教材与学生是说课的依据和根本,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准确定位整个说课过程。而分析教材主要包括:该课程在本专业教学中的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原有基础知识、能力和可能遇到困难分析以及教师所采取的对策等。

机械基础教材主要采用的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教材突出使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采用最新的国际标准。教材对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的认识、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完整性。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机电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教材为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它在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接关系到专业技能的掌握,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数控专业为例:前趋课程――机械制图CAD、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数控设备故障分析与维护。

机械基础教学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数学运算、逻辑思维等能力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积极主动学习,对纯理论性课程不太感兴趣,只喜欢操作性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不能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自学能力有待提高。中职学生身上也有很多亮点,他们年轻气盛、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只要老师给予正确引导,都能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技术人才。

二、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标本思路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该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宏观控制作用,也是教学后续评价的重要依据。确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一是目标的完整性,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三个方面的目标――二是目标的可行性,即教学目标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三是目标的可操作性,即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能直接用来指导、评价和检查该课的教学工作。

三、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教学重点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着力讲解或讲座的部分。其确定依据的解释要从教学目标、学生基础和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等方面来说明。有时教材关键就是教学重点,有时教材关键不一定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依据要从造成学生难懂的原因来确定。学生难懂的原因,一种是教材内容较深或概念比较抽象;一种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或基础知识;一种是未能实现相邻学科知识的迁移。有时难点和教学重点重合,或难点发生在关键问题上,如难点属于教材内容的次要部分,则要说出教学时对难点的处理、时间的占用比例等。

机械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联系密切,同时又偏重于应用,所以需要教师能够综合应用许多先修课程的知识,教学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要着重搞清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掌握机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这些原理和方法在机械工程上实际应用的范围和条件。具体而言就是: 搞清基本概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努力创造。

教学对策要灵活多样,通过任务驱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建立理实一体化、多边互动的学习情境及“教、学、做、考合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互长及目标管理的理念,有效地训练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说明教学方法的择优和教学手段的优化

1.教法的组合

教法的组合,一是要考虑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考虑师生的劳动付出是否体现了最优化原则。一般一节课以一二种教学方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教法。说教法组合的依据,要从教学目标、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知识基础与年龄特征、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设备条件等方面说明。

2.教学手段选择

教学手段是指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教师要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具的选择一是忌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的展览;二是忌教学手段过简,不能反映生物课直观性的特点;三是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对教学手段的依据,要联系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设备条件、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作出解释。

以机械基础中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为例,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教师根据这一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配合以模型感受、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使教学更直观、形象。

五、说明教学效果的事例

体现教学效果的事例说明是说课的重要部分,依据下列三个步骤进行:

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

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时序安排及其内部结构,如:课堂怎么开头;新授内容分几个段落;各段落的教学分别是先讲、后读、再练,还是先练、后读、再讲;如何使用相关直观教具;如何提问和组织讨论;各教学环节之间如何过渡,如何小结,最后怎样结束;等等。整个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逐点解释教学思路设计的依据,依据的解释要联系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学生的认识规律等方面加以说明。

2.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并联系实际教材内容、学生基础和教学方法等说出依据。例如:

复习提问(3分钟)

导入新课(2分钟) 急回特性

探索研究(75分钟)

总结提炼(3分钟) 死点位置

布置作业(5分钟)

拓展延伸(2分钟)

3.说板书设计及其依据

说板书设计,主要介绍这堂课的板书是类型是纲目式、表解式、还是图解式,什么时候板书,板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板书的展现形式是什么,等等。板书设计要注意机械基础知识科学性、系统性与简洁性,文字要准确、简洁。说依据可联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本身特点等加以解释。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